有《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名前夫》雷!☝
進入TBS後最初的工作是什麼呢?
《王様のブランチ》(意指:國王的早午餐,為日本的情報綜藝節目)的AD與FD(譯註:前者為助理導播,後者為現場指導、導播的助手)。4小時的直播真的很辛苦……。基本上每個禮拜從周三起就在公司過夜,直到周六播出日。整編劇本、每個單元的整理、剪接還有音響作業編排等,其中最辛苦的就是開場時活動介紹的單元,包括蒐集情報、取得採訪許可等等,都是我在工作空檔時一個人做。當時還沒有「勞動改革」,所以工時很長相當辛苦。每次週六播出結束後,都會「啊~」整個疲勞感襲來,到傍晚都呈現空虛的狀態。在20歲出頭時一直都是這樣,想著「好想趕快製作電視劇」。
沒有覺得太辛苦而想要辭職嗎?
沒有耶。考大學的時候,曾經長達3個月每天都只有睡4小時死命地讀書,和那個時候比起來,起碼還可以睡。而且雖然辛苦,但也有樂趣。當節目進行地很順暢,每個單元都銜接得相當好的時候,就會有說不出來的成就感呢。所以在當電視劇製作人以前,從來沒有想過要辭職。
我一直持續提出轉換部門的申請,結果得知《冷暖人間》(渡る世間は鬼ばかり)的AD有空缺,而上司就半開玩笑地說「如果你願意當AD的話,就讓你轉到電視劇部門」。因為這部作品是像大河劇那樣一年有50集,進入劇組後就會有1年半的時間被綁住,所以很猶豫,但還是回答上司說「請讓我去」。周一開會,周二、周三彩排,周四、周五拍攝,像這樣有固定的流程。現在回想起來對身體的負擔完全不大,只是因為相較於長年演出的演員和工作人員,自己是最年輕的,所以在精神上壓力比較大……。
《冷暖人間》的經驗讓你學到什麼呢?
從現在94歲的傳奇製作人石井福子老師,學到許多照顧演員的細節和其重要性。石井老師對演員的照顧相當周到,每次都會帶來手作的飯糰和水煮蛋,給當天有長台詞或者是拍攝辛苦場景的演員。因為曾經有多的,所以我也品嘗過,真的很好吃。
另外,他也告訴我知道好醫院是很重要的,因為現場總是有各種各樣的意外,比如說有演員突然閃到腰了,就得介紹能馬上看診的醫院。
誒!連這種事也必須注意到嗎?工作的範圍很廣呢。
從某方面來說,就像是照顧全場的人。也有很多製作人前輩說「要知道各種不同的餐廳」,像是「為了讓演員不須與其他客人碰面,所以要選附有廁所的包廂」等,我也有把前輩告訴我的這些店列表記錄下來。
因為TBS的前輩製作人都如此周到,所以我覺得能在TBS學習真的很棒。
首度以製作人的身分參與的作品是什麼呢?
連續劇的話,是松田翔太先生主演的《破案蜥蜴》(潜入探偵トカゲ)。因為是第一次,而且是突然成為製作人,所以,阿~真的很手足無措。雖然我是從AD,經過時間調度員(scheduler)、AP(副製作人)才當上製作人,但當時和我年齡最相近的前輩大約大我7、8歲,而介於這中間年紀的人都辭職、一個也不剩了。所以公司就產生了「差不多得培養新手」的風氣,多虧於此,當時在TBS大約29歲左右就能當製作人了。
AP和製作人的工作有什麼不同呢?
身體上來說,AP比較辛苦。從演員進入現場到離開,AP都得一直待著,也有很多必須事先調查的工作。但製作人辛苦的地方則和AP時期完全不同,在於全部都得自己決定的「責任」上。現在因為「勞動改革」的關係,所以很多作品的製作人都是多人擔綱,但我比較喜歡自己來,所以需要照顧到的範圍就比較廣。看美劇的時候,製作人甚至會有數十位,我有時也會有點羨慕那樣的體制。
為什麼喜歡單獨擔任製作人呢?
果然還是因為比較容易管控品質吧。像是管錢或是創作劇本也是單獨作業比較能保障品質。雖然各個工作細節會委託適合的人,但總負責人還是一個人擔任比較好。製作作品時人力壓縮在少數,而推廣出去則盡可能借用更多的人力,我覺得這樣做比較好。我也覺得要是很多人待在會議室討論劇本,不但很難提出想法,內容也會變得淺薄,因為再怎麼樣都會變成「就算我不做,都會有人來做」的感覺。所以我覺得「我獨自一人面對編劇,幫助這個人將功力發揮到最極限」的做法,比較能產生高品質的作品。
像土井先生那樣屬於電視台員工的話,薪水有保障,所以能持續專注在一個作品上,這是電視台製作的優點之一。如果是個人工作室的導演長期參與同一部作品的話就很難保證收入了。雖然《大豆田》也有以個人名義參加的工作人員,但報酬有確實的保障,對創作作品而言是相當重要的。
《四重奏》是你和編劇坂元先生第一次合作,是因為什麼機緣才促成這次企劃呢?
我一直很想和坂元先生合作,因為看過《Mother》(日本電視台)、《儘管如此,也要活下去》(富士電視台),覺得都是非常棒的作品。而和松隆子小姐,則是我還在當AP的時候,在2012年的《命運之人》合作過,在當時的電視劇,她還是多演賢妻的角色,可是我覺得松小姐的眼珠黝黑,擁有深不可測的魅力,我想要看坂元先生筆下的松小姐,所以就去拜託坂元先生了。
要邀請到有名的編劇,感覺好像很困難。
基本上,我覺得坂元先生是「如果是聚集了自己想要寫的演員,就會接受邀約」。因為是「先選角再寫劇本」的原則,所以或許不太在意播出時段、製作人的知名度吧。因此《四重奏》是和坂元先生討論,確定四位主要角色演員後,他就說:「如果確定是這些演員的話,我接受這個邀約」。所以我想,就算不是我,只要其他劇組能聚集這些卡司的話,他應該也會接受。因為坂元先生會邊想像演員的聲音邊寫劇本,所以我想對他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演員。
懷抱著「想辭職」的想法邊製作,不會很辛苦嗎?
我想在公司上班的員工大家應該都一樣,憤怒或難以接受的事情很多,可是一旦作品開始製作就會想盡辦法完成。而且我當時幾乎沒去公司都待在現場,所以就戰勝「想辭職」這樣的想法了。
《四重奏》得到相當高的評價,請問電視台內部的評價如何呢?
恩……,雖然感激地,得到了很多獎,可是收視率不太好,所以公司內部的評價也不高。不過DVD賣得很好,所以後來評價有稍微好一點吧。雖然現在狀況不太一樣了,但當時電視台基本上還是收視率至上,即使在社群上的評價很好,還是會被認為「收視率不怎麼樣,就算在某個領域有人氣也沒用」。
這是因為製作經費來自於贊助商,所以必須以收視率評斷嗎?
是這樣呢。廣告時段的價格根據收視率決定,而這又會和製作經費密切相關,所以果然還是無法說出「不要在意收視率」這樣的話。缺少製作經費,對我來說是攸關生死的。只要這種商業模式不變,我們就無法從這個限制逃離,想要自己一人改變收視率體制是不可能的……。雖然在製作者的心裡大家都想改變。
最近在「TVer」、「FOD」、「U-NEXT」這些串流平台都能輕易地收看電視劇了,從這能掌握到的似乎又和從前的收視率不同。
對。串流平台可以統計出最新的播放次數,而且還可以知道完整播放率――即從頭看到尾的播放次數是多少百分比,所以是得知作品是否受歡迎的指標。由此決定是否發行DVD?,要向廠商訂製多少量?等,即與生產量相關,所以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媒體。
比起想要成為怎樣的製作人,倒不如說到65歲我都還想待在現場,這樣的想法是更加強烈的。所以當時就想,要怎麼樣才能繼續待在現場呢?雖然也有考慮成立個人工作室,可是電視劇製作大多是由電視台的製作人掌握預算,必須要看那個人的臉色做事,我不想這樣,而且我也看過很多因為這樣而告吹的企劃。因為覺得隸屬電視台才能做我想要做的連續劇,所以就決定轉職了。
為何選擇關西電視台呢?
在知道要被調到海外事業部之後的年終聚餐上,我向坂元先生說「正在考慮離開TBS」,結果他向我建議「關西電視台怎麼樣呢?」,當時聽完我就忘記了,不過在決定轉職後,想起來這件事,調查了一下,覺得關西電視台製作了很多各種各樣的電視劇感覺不錯。
實際進入關西電視台後覺得如何呢?
對我來說,在現場自己的想法有得到重視,所以覺得是「最後的烏托邦」,和自己的個性很合得來。製作人大多是30多歲,大家各自做自己想做的。其實我去年6月到今年5月為止還是約聘,現在是剛出爐的正式員工(笑)。附帶一提,《大豆田》是在我進入關西電視台以前就確定由松小姐擔任主角,但尚未確定由哪個電視台播出,大家都是「哪裡都好」的感覺呢。
※後篇會終於談到《大豆田》的製作過程,除了劇本以及蔚為話題的主題曲外,還談到了電視劇製作的預算。敬請期待!
這是2021年的訪談。
正值換檔期,又是回顧舊日劇的時候。
這次找了坂元裕二的作品《四重奏》、《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名前夫》製作人佐野亞裕美的訪談,提到了許多這兩部作品的製作祕辛。
(這篇我之前有摘譯很少一部分放到粉絲頁,所以大家如果覺得在哪裡看過的話,是正常的)
剛好自己近年看了滿多佐野亞裕美製作的電視劇,除了上兩部外,還有《17歲的帝國》、《ELPIS―是希望還是災禍―》,發現他製作的電視劇都很精緻,各位如果劇荒的話,從製作人找作品或許也是一種途徑。
訪談中,除了這兩部作品的製作過程外,更可以知道電視台的工作內容。以佐野亞裕美的現職――電視劇製作人來說,大到為作品的品質負全責,小到掌握附近的醫院、餐廳名單等,都是工作範圍。另外,AD、AP的工作內容與辛苦之處又在哪裡?如果是對電視台工作、製作流程有興趣的人,很推薦看看這篇文章。
(後篇由此去)後篇主要談《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名前夫》的製作秘辛。
個人翻譯,非官方中譯。
※本文會包含部分《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名前夫》的故事內容。
《大豆田》不是大格局的故事,從某方面來說是「閒聊劇」,純粹享受演員演技的作品,我對坂元先生想法的理解是這樣的。不過我們沒有具體討論到這方面就是了。
我以為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觀賞才這樣做的。
我認為這是坂元先生的挑戰。有一幕是主角大豆田永久子在好友綿來惠愛(市川實日子飾)的葬禮後,在綿來的房間做料理的場景。有一次訪問時有人問我:「為什麼那個時候要用冰箱裡的食材做料理呢?」,我問了坂元先生後,他回答:「因為冰箱裡有食材」。在坂元先生的腦中,角色的行動是擁有自我意識的,所以我想這樣的場景本身沒有什麼目的,要說有什麼目的的話都是之後加上的解釋。
原本沒有要進電視台工作。我學生時期選擇文科進入了東京大學的法學部,但個性實在和法學不合,覺得應該無法以此為生。大家都很認真念書,希望成為政府官員或是律師,只有我一直在玩(笑)。所以想要改學自己喜歡的東西,就利用東大的「進学振り分け制度」(譯註:以一、二年級的成績為基礎,三年級時選擇專攻學科的制度)在三年級的時候從法學部轉到教養學部,專攻文化表徵研究。文化表徵簡單來說,就是社會、政治等內涵的文化表現,比如電影、戲劇或是漫畫等,研究這些真的很開心。
後來想要念研究所,可是父母說「沒有讓你讀研究所的錢,去工作」,就放棄了。當時的朋友中有以主播為目標的人,我看了他的應徵文件覺得很有趣,就自己也去應徵便進入電視台。因為我的個性很容易覺得膩,當時認為電視台有很多不同的節目,要是膩了就改負責別的節目,就帶著這樣的想法進入了TBS。
電視台有許多不同的工作,為何選擇電視劇製作人呢?
我並非以「成為電視劇製作人」這樣的目標就職的,不過我從小就看很多電視劇,所以或許有點關係吧。我住的地方比較鄉下,沒有電影院,連錄影帶出租店都要開車20分鐘才有,像電影也是在「週五電影院」之類的電視台時段看的。所以看電視、看電視劇對我來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學生時期也曾被電視劇拯救過。
是被哪部電視劇拯救呢?
10幾歲時看的《高校教師》(TBS)。當時覺得難以掌握和這個世界的距離,經歷了很多不開心的事。在鄉下只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周圍的人就會和你保持距離……。但因為有《高校教師》,對那部作品的後續感興趣,所以「為了看下一集就繼續活下去吧」,當時有這樣的想法。
正值換檔期,又是回顧舊日劇的時候。
這次找了坂元裕二的作品《四重奏》、《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名前夫》製作人佐野亞裕美的訪談,提到了許多這兩部作品的製作祕辛。
(這篇我之前有摘譯很少一部分放到粉絲頁,所以大家如果覺得在哪裡看過的話,是正常的)
剛好自己近年看了滿多佐野亞裕美製作的電視劇,除了上兩部外,還有《17歲的帝國》、《ELPIS―是希望還是災禍―》,發現他製作的電視劇都很精緻,各位如果劇荒的話,從製作人找作品或許也是一種途徑。
訪談中,除了這兩部作品的製作過程外,更可以知道電視台的工作內容。以佐野亞裕美的現職――電視劇製作人來說,大到為作品的品質負全責,小到掌握附近的醫院、餐廳名單等,都是工作範圍。另外,AD、AP的工作內容與辛苦之處又在哪裡?如果是對電視台工作、製作流程有興趣的人,很推薦看看這篇文章。
(後篇由此去)後篇主要談《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名前夫》的製作秘辛。
個人翻譯,非官方中譯。
以下圖片均出自原文。
-----
原文出處:https://okanechips.mei-kyu.com/work-and-me/819/
2021.07.19
《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名前夫》製作人佐野亞裕美龐克的前半生(前篇)
2021年春季電視劇《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名前夫》(關西電視台製作、富士電視系列台播出),在播出期間關鍵字登上了推特趨勢,引發了話題。而這部集結編劇坂元裕二先生與主角松隆子小姐的作品,其製作人,便是關西電視台的佐野亞裕美小姐。這篇訪談介紹佐野小姐為了「只做自己想做的」而一路走來不斷嘗試錯誤的龐克的前半生。在前篇,她談到進入TBS電視台的契機、首次與坂元先生合作《四重奏》(TBS)的製作過程以及後來轉職的經過。原文出處:https://okanechips.mei-kyu.com/work-and-me/819/
2021.07.19
《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名前夫》製作人佐野亞裕美龐克的前半生(前篇)
面對編劇坂元裕二先生並幫助他將功力發揮到最極限
※本文會包含部分《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名前夫》的故事內容。
《大豆田》是享受演員演技的「閒聊劇」
《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名前夫》(以下簡稱《大豆田》)開頭的介紹、標題與片尾等,有相當多令人驚訝的嶄新編排。
製作電視劇的時候,我會注意「要作誰都沒看過的東西」,而這次則更要作非常開心的電視劇、跳脫電視劇框架的作品。開頭的話,編劇坂元裕二先生的初稿就是這樣寫,我看到的時候也覺得「原來如此……!」。坂元先生編寫的電影《花束般的戀愛》也是在一開始就知道男女主角的結果,但仍不減觀眾對故事的期待。《大豆田》不是大格局的故事,從某方面來說是「閒聊劇」,純粹享受演員演技的作品,我對坂元先生想法的理解是這樣的。不過我們沒有具體討論到這方面就是了。
我以為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觀賞才這樣做的。
我認為這是坂元先生的挑戰。有一幕是主角大豆田永久子在好友綿來惠愛(市川實日子飾)的葬禮後,在綿來的房間做料理的場景。有一次訪問時有人問我:「為什麼那個時候要用冰箱裡的食材做料理呢?」,我問了坂元先生後,他回答:「因為冰箱裡有食材」。在坂元先生的腦中,角色的行動是擁有自我意識的,所以我想這樣的場景本身沒有什麼目的,要說有什麼目的的話都是之後加上的解釋。
![]() |
後篇將帶來更多《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名前夫》的製作祕辛! |
從東大法學部休學,以青春期時拯救自己的電視劇為目標
能聽到製作意圖很開心,後半還請讓我再仔細詢問!說到底,佐野小姐為什麼會進入TBS呢?原本沒有要進電視台工作。我學生時期選擇文科進入了東京大學的法學部,但個性實在和法學不合,覺得應該無法以此為生。大家都很認真念書,希望成為政府官員或是律師,只有我一直在玩(笑)。所以想要改學自己喜歡的東西,就利用東大的「進学振り分け制度」(譯註:以一、二年級的成績為基礎,三年級時選擇專攻學科的制度)在三年級的時候從法學部轉到教養學部,專攻文化表徵研究。文化表徵簡單來說,就是社會、政治等內涵的文化表現,比如電影、戲劇或是漫畫等,研究這些真的很開心。
後來想要念研究所,可是父母說「沒有讓你讀研究所的錢,去工作」,就放棄了。當時的朋友中有以主播為目標的人,我看了他的應徵文件覺得很有趣,就自己也去應徵便進入電視台。因為我的個性很容易覺得膩,當時認為電視台有很多不同的節目,要是膩了就改負責別的節目,就帶著這樣的想法進入了TBS。
電視台有許多不同的工作,為何選擇電視劇製作人呢?
我並非以「成為電視劇製作人」這樣的目標就職的,不過我從小就看很多電視劇,所以或許有點關係吧。我住的地方比較鄉下,沒有電影院,連錄影帶出租店都要開車20分鐘才有,像電影也是在「週五電影院」之類的電視台時段看的。所以看電視、看電視劇對我來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學生時期也曾被電視劇拯救過。
是被哪部電視劇拯救呢?
10幾歲時看的《高校教師》(TBS)。當時覺得難以掌握和這個世界的距離,經歷了很多不開心的事。在鄉下只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周圍的人就會和你保持距離……。但因為有《高校教師》,對那部作品的後續感興趣,所以「為了看下一集就繼續活下去吧」,當時有這樣的想法。
![]() |
佐野小姐回想選擇電視劇製作人道路的當下 |
《王様のブランチ》(意指:國王的早午餐,為日本的情報綜藝節目)的AD與FD(譯註:前者為助理導播,後者為現場指導、導播的助手)。4小時的直播真的很辛苦……。基本上每個禮拜從周三起就在公司過夜,直到周六播出日。整編劇本、每個單元的整理、剪接還有音響作業編排等,其中最辛苦的就是開場時活動介紹的單元,包括蒐集情報、取得採訪許可等等,都是我在工作空檔時一個人做。當時還沒有「勞動改革」,所以工時很長相當辛苦。每次週六播出結束後,都會「啊~」整個疲勞感襲來,到傍晚都呈現空虛的狀態。在20歲出頭時一直都是這樣,想著「好想趕快製作電視劇」。
沒有覺得太辛苦而想要辭職嗎?
沒有耶。考大學的時候,曾經長達3個月每天都只有睡4小時死命地讀書,和那個時候比起來,起碼還可以睡。而且雖然辛苦,但也有樂趣。當節目進行地很順暢,每個單元都銜接得相當好的時候,就會有說不出來的成就感呢。所以在當電視劇製作人以前,從來沒有想過要辭職。
AD時期嘗到的石井福子小姐飯糰味道
2009年,終於轉到心心念念的電視劇製作部,當時的契機是?我一直持續提出轉換部門的申請,結果得知《冷暖人間》(渡る世間は鬼ばかり)的AD有空缺,而上司就半開玩笑地說「如果你願意當AD的話,就讓你轉到電視劇部門」。因為這部作品是像大河劇那樣一年有50集,進入劇組後就會有1年半的時間被綁住,所以很猶豫,但還是回答上司說「請讓我去」。周一開會,周二、周三彩排,周四、周五拍攝,像這樣有固定的流程。現在回想起來對身體的負擔完全不大,只是因為相較於長年演出的演員和工作人員,自己是最年輕的,所以在精神上壓力比較大……。
《冷暖人間》的經驗讓你學到什麼呢?
從現在94歲的傳奇製作人石井福子老師,學到許多照顧演員的細節和其重要性。石井老師對演員的照顧相當周到,每次都會帶來手作的飯糰和水煮蛋,給當天有長台詞或者是拍攝辛苦場景的演員。因為曾經有多的,所以我也品嘗過,真的很好吃。
另外,他也告訴我知道好醫院是很重要的,因為現場總是有各種各樣的意外,比如說有演員突然閃到腰了,就得介紹能馬上看診的醫院。
誒!連這種事也必須注意到嗎?工作的範圍很廣呢。
從某方面來說,就像是照顧全場的人。也有很多製作人前輩說「要知道各種不同的餐廳」,像是「為了讓演員不須與其他客人碰面,所以要選附有廁所的包廂」等,我也有把前輩告訴我的這些店列表記錄下來。
因為TBS的前輩製作人都如此周到,所以我覺得能在TBS學習真的很棒。
首度以製作人的身分參與的作品是什麼呢?
連續劇的話,是松田翔太先生主演的《破案蜥蜴》(潜入探偵トカゲ)。因為是第一次,而且是突然成為製作人,所以,阿~真的很手足無措。雖然我是從AD,經過時間調度員(scheduler)、AP(副製作人)才當上製作人,但當時和我年齡最相近的前輩大約大我7、8歲,而介於這中間年紀的人都辭職、一個也不剩了。所以公司就產生了「差不多得培養新手」的風氣,多虧於此,當時在TBS大約29歲左右就能當製作人了。
AP和製作人的工作有什麼不同呢?
身體上來說,AP比較辛苦。從演員進入現場到離開,AP都得一直待著,也有很多必須事先調查的工作。但製作人辛苦的地方則和AP時期完全不同,在於全部都得自己決定的「責任」上。現在因為「勞動改革」的關係,所以很多作品的製作人都是多人擔綱,但我比較喜歡自己來,所以需要照顧到的範圍就比較廣。看美劇的時候,製作人甚至會有數十位,我有時也會有點羨慕那樣的體制。
為什麼喜歡單獨擔任製作人呢?
果然還是因為比較容易管控品質吧。像是管錢或是創作劇本也是單獨作業比較能保障品質。雖然各個工作細節會委託適合的人,但總負責人還是一個人擔任比較好。製作作品時人力壓縮在少數,而推廣出去則盡可能借用更多的人力,我覺得這樣做比較好。我也覺得要是很多人待在會議室討論劇本,不但很難提出想法,內容也會變得淺薄,因為再怎麼樣都會變成「就算我不做,都會有人來做」的感覺。所以我覺得「我獨自一人面對編劇,幫助這個人將功力發揮到最極限」的做法,比較能產生高品質的作品。
想看到「深不可測的松隆子」――《四重奏》的誕生秘辛
2017年製作的《四重奏》是和導演土井裕泰先生(TBS)共同製作的作品,對嗎?
2016年的時候曾一度想離開TBS,不過當時從以前就開始企畫的《四重奏》得以實現,所以某種程度上是由土井先生像是以監護人的身分兼任總製作人,演員邀約或是劇本方面,也就是一般的製作人工作是由我自己負責。土井先生雖然因為擔任導演,無暇顧及製作人的工作,不過他想要從企畫階段便參與,所以演員邀約以及他負責集數以外的劇本也會提供意見。像土井先生那樣屬於電視台員工的話,薪水有保障,所以能持續專注在一個作品上,這是電視台製作的優點之一。如果是個人工作室的導演長期參與同一部作品的話就很難保證收入了。雖然《大豆田》也有以個人名義參加的工作人員,但報酬有確實的保障,對創作作品而言是相當重要的。
《四重奏》是你和編劇坂元先生第一次合作,是因為什麼機緣才促成這次企劃呢?
我一直很想和坂元先生合作,因為看過《Mother》(日本電視台)、《儘管如此,也要活下去》(富士電視台),覺得都是非常棒的作品。而和松隆子小姐,則是我還在當AP的時候,在2012年的《命運之人》合作過,在當時的電視劇,她還是多演賢妻的角色,可是我覺得松小姐的眼珠黝黑,擁有深不可測的魅力,我想要看坂元先生筆下的松小姐,所以就去拜託坂元先生了。
要邀請到有名的編劇,感覺好像很困難。
基本上,我覺得坂元先生是「如果是聚集了自己想要寫的演員,就會接受邀約」。因為是「先選角再寫劇本」的原則,所以或許不太在意播出時段、製作人的知名度吧。因此《四重奏》是和坂元先生討論,確定四位主要角色演員後,他就說:「如果確定是這些演員的話,我接受這個邀約」。所以我想,就算不是我,只要其他劇組能聚集這些卡司的話,他應該也會接受。因為坂元先生會邊想像演員的聲音邊寫劇本,所以我想對他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演員。
懷抱著「想辭職」的想法邊製作,不會很辛苦嗎?
我想在公司上班的員工大家應該都一樣,憤怒或難以接受的事情很多,可是一旦作品開始製作就會想盡辦法完成。而且我當時幾乎沒去公司都待在現場,所以就戰勝「想辭職」這樣的想法了。
《四重奏》得到相當高的評價,請問電視台內部的評價如何呢?
恩……,雖然感激地,得到了很多獎,可是收視率不太好,所以公司內部的評價也不高。不過DVD賣得很好,所以後來評價有稍微好一點吧。雖然現在狀況不太一樣了,但當時電視台基本上還是收視率至上,即使在社群上的評價很好,還是會被認為「收視率不怎麼樣,就算在某個領域有人氣也沒用」。
這是因為製作經費來自於贊助商,所以必須以收視率評斷嗎?
是這樣呢。廣告時段的價格根據收視率決定,而這又會和製作經費密切相關,所以果然還是無法說出「不要在意收視率」這樣的話。缺少製作經費,對我來說是攸關生死的。只要這種商業模式不變,我們就無法從這個限制逃離,想要自己一人改變收視率體制是不可能的……。雖然在製作者的心裡大家都想改變。
最近在「TVer」、「FOD」、「U-NEXT」這些串流平台都能輕易地收看電視劇了,從這能掌握到的似乎又和從前的收視率不同。
對。串流平台可以統計出最新的播放次數,而且還可以知道完整播放率――即從頭看到尾的播放次數是多少百分比,所以是得知作品是否受歡迎的指標。由此決定是否發行DVD?,要向廠商訂製多少量?等,即與生產量相關,所以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媒體。
離開TBS轉職到「最後的烏托邦」――關西電視台
請告訴我們你之後離開TBS的原因。
是因為我被轉調到海外事業部了。因為那是以販賣節目版權為中心的部門,我實在沒有興趣。考慮到往後的職涯,和海外公司簽訂契約、到海外電視劇的展覽會場、建立銷售通路等相當重要,我雖然明白,但卻沒有想從事這樣的工作。雖然我知道不能只做自己想要做的工作,但基本上,活到現在,我一直都是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比起想要成為怎樣的製作人,倒不如說到65歲我都還想待在現場,這樣的想法是更加強烈的。所以當時就想,要怎麼樣才能繼續待在現場呢?雖然也有考慮成立個人工作室,可是電視劇製作大多是由電視台的製作人掌握預算,必須要看那個人的臉色做事,我不想這樣,而且我也看過很多因為這樣而告吹的企劃。因為覺得隸屬電視台才能做我想要做的連續劇,所以就決定轉職了。
為何選擇關西電視台呢?
在知道要被調到海外事業部之後的年終聚餐上,我向坂元先生說「正在考慮離開TBS」,結果他向我建議「關西電視台怎麼樣呢?」,當時聽完我就忘記了,不過在決定轉職後,想起來這件事,調查了一下,覺得關西電視台製作了很多各種各樣的電視劇感覺不錯。
實際進入關西電視台後覺得如何呢?
對我來說,在現場自己的想法有得到重視,所以覺得是「最後的烏托邦」,和自己的個性很合得來。製作人大多是30多歲,大家各自做自己想做的。其實我去年6月到今年5月為止還是約聘,現在是剛出爐的正式員工(笑)。附帶一提,《大豆田》是在我進入關西電視台以前就確定由松小姐擔任主角,但尚未確定由哪個電視台播出,大家都是「哪裡都好」的感覺呢。
※後篇會終於談到《大豆田》的製作過程,除了劇本以及蔚為話題的主題曲外,還談到了電視劇製作的預算。敬請期待!
攝影:武石早代
採訪、文章:川端美穗